〈南部〉手繡宗教珍品 善化慶安宮藏50件

Booking.com

〔記者黃文瑜/善化報導〕每當廟會時,各大廟宇神轎班都會掛上宗教織品,包含神明涼傘、頭旗、轎前裙等參與遶境活動,表現廟宇與供奉的神明,現今的宗教織品多為電繡,但早期的宗教織品都是手繡,不像現代的華麗亮眼,善化慶安宮保留從清朝、日治時期到終戰前後手繡的宗教織品,約有五十件,收藏的宗教織品年代早於台灣首廟天壇,吸引許多學者到慶安宮進行研究。

日人拆廟 幸由轎班各自帶回保存

善化慶安宮主祀天上聖母,在清朝同治年間因地震毀損,由各方信眾募資重建文昌閣,並改名「慶安宮」,從臺南大天后宮迎奉媽祖,日治時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將慶安宮後殿做為辦公室,皇民化運動時直接將慶安宮拆掉,做為「御遺跡所」,直到終戰時才重建大廟。

光緒年間桌裙最古老 已有135年

慶安宮總幹事魏素珍說,清朝時慶安宮就有許多神轎班,因為慶安宮空間大,轎班的織品平時都收在廟裡,當日本人要拆廟時,廟方趕緊搶救織品,讓轎班各自帶回,避免一同被日本政府銷毀,才把珍貴的織品保留下來,距今最古老的織品已有一百三十五年,是光緒年間留下來的桌裙。

「現在的織品也講求快速取貨,工法不精細」,台南藝術大學藝術歷史學系助理教授莊蕙芷表示,去年為台灣首廟天壇進行織品研究,該廟收藏最早的織品約在日治大正年間,而善化慶安宮的織品收藏數量最多部分,剛好早於天壇的織品年代,且與其銜接,而每個時代的繡工、線材、構圖各有不同,並且素雅,而越接近現代的織品,填充的棉花也越多,讓織品越來越立體。

  • 日治時期的織品。(記者黃文瑜攝)

    日治時期的織品。(記者黃文瑜攝)

  • 光緒年間的織品。(記者黃文瑜攝)

    光緒年間的織品。(記者黃文瑜攝)

  • 終戰初期的織品(右)線材金屬含量少,容易變黑。(記者黃文瑜攝)

    終戰初期的織品(右)線材金屬含量少,容易變黑。(記者黃文瑜攝)

報導來源:自由時報【原文網址

Booking.com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